大气治理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蓝天保卫战,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治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环境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严控金融风险,使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收紧,PPP项目规范化调整,企业面临新的融资困境。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环境产业的重要转折年,企业能否在金融困局中把握市场机遇,需要解读国家政策导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此,E20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梳理了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希望能为产业界带来新的启示。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治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环境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严控金融风险,使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收紧,PPP项目规范化调整,企业面临新的融资困境。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环境产业的重要转折年,企业能否在金融困局中把握市场机遇,需要解读国家政策导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此,E20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梳理了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希望能为产业界带来新的启示。

一、用两山理论寻找“绿水青山”的价值增量
“两山论”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即“绿水青山”是基本条件。2018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两山论”深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去多地考察指导工作的重点都是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作为贯穿每个城市的发展主线。
2018年4月13日,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绩。
2018年6月14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在习总书记的重要指导下,“两山论”成为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两山论”的探索,“两山论”的前提就是绿水青山,环境产业是实现“绿水青山”的中坚力量,落地“两山论”为环境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政策上国家给予积极的支持,如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各地方发布的环境管理条例等。制度和法律的制约是重要保障。
其次,“两山论”在全国各地掀起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浪潮,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一是范围的不断扩大,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建设,从流域到河道治理,重点治理区域也在逐渐扩大;其二是标准的提高,治理的深度不断加强,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点治理模式将不再适用,更多的是流域、区域的深度治理、生态治理,标本兼治;其三效率要求更高,以前2年完成的任务可能缩减到1年,因为环境的治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治理环境也是在跟时间赛跑。
再次,“两山论”落地需要“两山产业”的推动,作为几乎所有产业价值链末端的环境产业,是离两山产业最近的产业,已有不少“吃螃蟹“的企业开始向两山产业转型升级,如北京中源创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回收项目,北控水务集团的稻香湖再生水处理项目,山西中农国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农业项目等。通过延长产业链,将原产业链的终点变成下一个产业新的起点,产生新的生态循环,释放出新的价值增量,将生态循环的价值不断放大。两山产业,必将为环境产业的未来,打开新的机遇与空间。
二、大部制 改革,行政管理也要服从绿色发展
2018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此次改革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一并列为政府职能。改革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强化了系统全面的环境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职责更加明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绿色发展的长远规划,即行政管理也要服从绿色发展,自然资源部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有利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生态环境的考核奠定基础;生态环境部的成立更加完善生态保护的地位,将生态和环境统一起来,将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更加强化环境管理的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决心。紧接着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等更加全面、严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新出台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包括随后开展的专项督查、强化督查等也表明国家对治理环境的强度和力度。
预计未来,还会出台更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督查、督察将更为频繁且将走向常态化、精准化,向环境产业释放的信号是生态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巨大,环境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三大“十条”攻坚之下,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上升
随着国家“水”、“气”、“土”三大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顶层战略规划的实施,各地方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目标考核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新大气十条”正式发布,大气治理的范围更加精准,考核更加严格。
2017年底,“大气十条”设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圆满达成,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第一阶段“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明显下降。但工作并未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2018年6月27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称为“新大气十条”)出台,“新大气十条”是“大气十条”的延续,相比于原“大气十条”,“新大气十条”主要在广度、深度、力度三个方面体现出新的特征要求。
广度上,重点治理区域范围更加精准,因为珠三角地区在原“大气十条”中实现了稳定达标,所以这次去掉珠三角地区,近几年汾渭平原污染严重,所以增加了汾渭平原,京津冀地区改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范围更加精准,针对性更强。大气治理范围,增加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考核指标,考核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深度上,由原来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变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优化产业结构是为了绿色发展,同时各项指标都设定了具体目标,各种治理要求体现出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理念,更加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观。
力度上,环保督察更加严格,执法力度前所未有,督察更加全面。除完善数据监测体系外,还要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建立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监管机制,更加明确了地方政府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责任主体。
“新大气十条”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称为“生态环境十条”)的具体行动,表明国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表明国家对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四、环境需求的效果要求,促使供给走向系统化
环境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点”、“面”的治理,而是与社会、经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服务,是以效果为导向的系统质量的提升,是将以前看是不关联的一些“点”的问题强关联起来,以客户为导向,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对水的治理,是以整条河、整个流域为效果导向的综合治理,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公开资料显示,部分上报“已完工”的水体,整治效果并未达到要求,有的“黑臭现象没有消除”,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化治理;对大气的治理是对整个气候带的治理,如“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是针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综合整治。采取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是以整个气候带为单位的系统化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体现的是一定区域能量流、价值流、物质流的系统化,即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
正如习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长江病”。习总书记提到用中医理论系统治疗“长江病”,体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思想,更加强调顶层设计、源头根治、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环保督查中发现的环境治理的反弹现象,生态环境治理还需向生态化、智慧化方向发展。系统化是生态环境自我修复、长期运行是关键手段,关乎大局;智慧化关乎长远。生态环境长期在养护,长效在智慧。
五、防范金融风险,正在改变行业的交易结构
环境产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方面国家大搞生态文明建设,各地方政府面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产业绿色转型、黑臭水体治理、新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给环境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未来几年环境产业有万亿市场空间急需释放;另一方面,受融资环境紧缩的影响,供给侧呈现出来的却是融资难、盈利不足的问题。上市的环境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纷纷折翼、跌跌不休,仅有少数企业免于“资金危难”,产业市场“火上加火”,而企业融资却难上加难。
六、不搞大开发、要大保护,PPP也需要“绿色发展”
在过去的四年间,PPP被有些行业用来搞大建设、大开发,导致PPP走上“歧途”。从去年年中到现在,党和国家着手规范PPP市场。这让很多人纷纷担心,行业的发展是否会停滞。而E20研究院认为,恰恰相反,PPP的规范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PPP在回归运营的本质,即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这一点,在6月份发布的“生态环境十条”中已有明确体现,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对政府实施的环境绩效合同服务项目,公共财政支付水平同治理绩效挂钩。
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出台的各项PPP相关政策均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PPP重点推进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生态环境领域PPP项目管理库入库项目数量和总投资分别占总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的23%和11%。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E20市政环保PPP分类格局图中的A类和B类领域项目(见薛涛:环保PPP年度盘点,分类后的顶层思考与产业变局),最适宜PPP模式的领域。关键是要正确认识PPP的作用与本质,让其回归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落地。
七、环境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升级与转型
需求决定供给,过去的一年,环境企业纷纷进行着战略的转型与升级,不同类型的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也不同,但“两山论”与“创新”共同影响着环境企业的战略转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升级之下带来的企业的战略转型,当前主要影响到了理念先进的A方阵企业;二是产业升级之下带来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线的升级,当前主要影响到了以固废为核心的细分领域的C方阵企业。
需求转变的影响下,生态化战略成为理念先进的A方阵企业的战略升级方向。
八、地方属地国有环境企业的改革困境,要从党的初心出发寻找突破口
对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而言,呼喊了很多年,但是落地的不多,仅有少数理念领先的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从数据上来看,环境服务业中接近六成的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在供水行业,80%的企业群体为纯国有企业,也即环境产业战略地图中的B方阵企业群体中的绝大部分。关于一直探索的产权改革话题也存在各种难题与障碍,一直没有突破。应该说,环境产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真正打开市场。
“十九大”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与初心关联的存在逻辑,才能融入这个时代。如果行业、企业不能认真地看待党的初心,那么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九、热点细分市场,以民生关注最为火热
“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带来的市场热点还在持续。在6月份发布的“生态环境十条”中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从文件用词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轻重缓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老百姓关心与关注的问题。
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了市场火热,企业的生存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市场并没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黑臭水体,火热过后水体依然还是黑的、臭的;我们治理了很多年的危废市场,依然还是“危险”的。要想在这个市场中挣到钱,而且长远挣钱,一定不是传统的对付方式,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系统化的去解决用户所生的“生态环境的病”,市场才是你的。未来的环境治理必将走向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

十、绿色发展、“两山论”亦是中国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理念
2018年6月10日,习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各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则被广泛认同为行之有效的中国版的全球化设想。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得到了沿线相关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且,在习总书记的各种发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国全球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必谈的话题。但如何让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突破口,并为中国的大国形象进行背书,需要系统设计,对于环境产业而言,一方面需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需要顺应新时代新需求升级国际化供给能力。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山论”从理念走向落地,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前所未有。上半年,各项环境政策密集落地。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环境治理的推动力度、执行力度将会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的市场将不断释放,是机遇也是挑战。不管是企业还是产业,都应该意识到这一时代机遇,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借力“两山论”、借力绿色发展,实现变道超车。